大唐金銮殿内,庄严肃穆,雕梁画栋间,金龙蜿蜒,气势恢宏。皇帝高坐于龙椅之上,面容威严,目光如炬,扫视着殿下群臣。殿下,小宝身姿挺拔,恭敬而立,心中怀揣着对国家未来的深远谋划。
“陛下,臣以为,国家之昌盛,关键在于人才。而科举制度,乃选拔人才之要径。然当下科举,弊病丛生,亟待革新。”小宝的声音沉稳而坚定,在大殿内回荡。
皇帝微微颔首,示意小宝继续。小宝深吸一口气,侃侃而谈:“如今科举,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,形式刻板。学子们皆埋头苦读经史子集,只为能在科举中崭露头角。长此以往,选拔出的人才思维固化,难以适应国家发展之多样需求。”
皇帝眉头微皱,问道:“依你之见,该当如何改革?”
小宝早有准备,胸有成竹地说道:“臣主张增加考试科目。除传统的经史子集外,增设算学、农学、水利等实用学科。如此,方能选拔出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,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。”
“再者,”小宝稍作停顿,继续说道,“改革考试形式也极为重要。可加入策论环节,让考生针对当下国家面临的问题,提出自己的见解。如此一来,既能考察考生的学识,又能检验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”
皇帝听后,陷入沉思。片刻后,他缓缓说道:“小宝,你所言不无道理。科举制度关乎国家兴衰,确实需要改革。此事兹事体大,你先退下,容朕与诸位大臣商议一番。”
退朝后,小宝并未闲着。他深知,要想推动科举改革顺利进行,必须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。于是,他频繁拜访朝中重臣,与他们交流科举改革的想法。
在宰相府中,小宝与宰相李大人相对而坐。李大人听了小宝的改革提议后,面露犹豫之色:“殿下,科举制度传承已久,贸然改革,恐怕会引起诸多争议。”
小宝诚恳地说道:“李大人,正是因为科举制度传承已久,才更需要与时俱进。如今大唐正处于蓬勃发展之际,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人才。若不改革科举,如何能选拔出满足国家需求的人才?”
接着,小宝详细阐述了改革科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。李大人听后,沉思良久,最终点头道:“殿下所言极是,老臣愿全力支持殿下的改革提议。”
在小宝的努力下,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支持科举改革。皇帝见时机成熟,终于批准了小宝的提议,科举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。
消息传出,举国震动。各地的学子们既兴奋又紧张。兴奋的是,科举改革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;紧张的是,新的考试科目和形式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。
在长安的一间私塾里,一群学子正围坐在一起,热烈地讨论着科举改革的事情。
“这科举改革,可真是个好消息。我一直对算学感兴趣,以前却无用武之地,如今终于有机会一展身手了。”一个年轻的学子兴奋地说道。
“是啊,可这策论环节也太难了吧。要针对国家面临的问题提出见解,这需要对国家大事有深入的了解才行。”另一个学子皱着眉头说道。
“不管怎样,我们都要努力准备。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,也是为国家效力的机会。”一个年长的学子鼓励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