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,大明宫金銮殿内,庄严肃穆,雕梁画栋间金龙蜿蜒,朱红漆柱高耸入云。阳光透过巨大的窗棂,洒下一道道金色光柱,照亮了殿内身着华服的群臣。今日,朝堂之上气氛凝重,众人正围绕着一项关乎国家根基的议题展开激烈讨论——进一步深化农业改革。
小宝高坐于龙椅之上,身姿挺拔,眼神中透着沉稳与睿智。他扫视着殿下群臣,缓缓开口:“诸位爱卿,自朕推行农业改革以来,已有数年。如今,初见成效,粮食产量有所提升,百姓生活亦有改善。但朕深知,改革之路漫漫,仍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。今日,便着重商讨如何进一步推广新的农业技术。”
言罢,一位户部官员出列,手持奏折,恭敬地说道:“陛下,据各地呈来的奏报,新的农业技术虽已在部分地区取得良好效果,但在全面推广过程中,确实遭遇了不少阻碍。”
小宝微微颔首,示意他继续说下去。官员接着道:“部分地方官员执行不力,对新技术的推广敷衍了事。许多农民对新技术仍存疑虑,不愿尝试,导致推广进度缓慢。”
这时,苏瑶从群臣中走出,她身着朝服,仪态端庄,目光坚定地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应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考核,将农业技术推广成果纳入政绩评定。如此一来,地方官员为求政绩,必然会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普及,方能激励他们积极作为。”
小宝听后,微微点头,眼中露出赞许之色。正欲开口回应,却见一位年迈的大臣从队列中站出,双手抱拳,说道:“苏大人所言虽好,出发点亦是为了国家和百姓,但如此做法,臣以为存在诸多不妥之处。”
小宝目光转向这位大臣,神色平静,问道:“李爱卿,有何见解,不妨直言。”
李大臣清了清嗓子,缓缓说道:“陛下,若将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与地方官员政绩紧密挂钩,会使地方官员压力过大。压力之下,恐会引发诸多问题。有些官员为求政绩,或许会不顾当地实际情况,强行推广,反而适得其反。况且,我大唐地域辽阔,各地风土人情、气候条件、土壤状况皆不相同,怎能一概而论?强行推广同一种新技术,未必能在所有地方都可行。”
此言一出,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。一些大臣点头表示赞同,觉得李大臣所言有理;而另一些大臣则面露不满之色,认为这是在为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找借口。
小宝眉头微皱,沉思片刻后,缓缓说道:“李爱卿所言,不无道理。但朕亦有不同看法。农业乃国之根本,是我大唐繁荣昌盛的基石。新的农业技术经过反复试验与验证,对提高粮食产量、改善民生至关重要。地方官员身为朝廷命官,食君之禄,担民之责,本就应积极执行朝廷的政策,为百姓谋福祉。怎能因些许困难便退缩不前?”
李大臣还欲争辩,小宝摆了摆手,继续说道:“朕明白,各地情况确实存在差异。但这不应成为阻碍改革的理由,而应是我们因地制宜、灵活推广的依据。我们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,对新技术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,使其更贴合当地实际。”
这时,一位年轻的大臣站出来,说道:“陛下圣明。臣认为,在加强监督考核的同时,朝廷也应给予地方官员更多的指导与支持。派遣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,深入各地,为地方官员和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与帮助,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技术。”
小宝闻言,眼前一亮,说道:“此建议甚好。朕决定,一方面派遣专员前往各地监督,确保改革政策得到有效执行;另一方面,组织一批精通农业技术的专家,分赴各地,为地方官员和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。”
苏瑶接着说道:“陛下,臣还建议,对于积极推广新技术且成效显着的地方官员,给予适当的奖励;而对于那些敷衍了事、消极对待的官员,严惩不贷。如此赏罚分明,方能激发官员的积极性。”
小宝点头表示赞同:“苏爱卿所言极是。就依此办理。”
随后,小宝又与群臣详细商讨了监督考核的具体标准、专员的选拔与派遣、技术专家的组织与培训等事宜。整个朝堂沉浸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,众人纷纷为农业改革建言献策。
散朝后,小宝回到御书房,仍在思考着农业改革的问题。他深知,改革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,但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,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,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
几天后,一支由朝廷官员和农业专家组成的队伍,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长安,奔赴全国各地。他们肩负着监督农业改革、推广新技术的重任,踏上了充满挑战的征程。
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,一位专员和几位农业专家来到了当地官府。地方官员早早地便在门口迎接,神色恭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