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0章 凝水石(1 / 2)万物药用集首页

凝水石的别名有:

1.卤盐:因其生长在卤地,味辛咸,碎之如朴硝,故而得名。

2.寒石:其性寒,能清热降火,可用于治疗热病烦渴等症,因此被称为寒石。

3.石碱:可从碱地掘取,用作硝皮,具有一定的碱性,所以有此别名。

4.白水石:《本经》中记载其色如云母,可拆者良,也被称为白水石。

5.凌水石:《别录》中提到的别名。

6.盐精:《丹房鉴源》中称其为盐精,因它生长在咸卤之地,是盐的精华所在。

7.水石:《石药尔雅》中的称呼。

8.冰石:同样出自《石药尔雅》。

9.鹊石:《本事方》中记载的别名。

10.盐精石:《纲目》中提到的别名,强调其与盐的关系。

11.泥精:也是《纲目》中的别名。

12.盐枕:《纲目》中的称呼。

13.盐根:同样出自《纲目》。

功效作用

1.清热降火:凝水石性寒,可用于治疗时行热病、壮热烦渴、咽喉肿痛等症状,能有效降低体内的热邪。

2.利窍:可用于治疗水肿、尿闭等症状,有助于通利小便,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。

3.消肿:可用于治疗痈疽、丹毒、烫伤等症状,能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。

禁忌

1.脾胃虚寒者忌服:凝水石性寒,脾胃虚寒者服用后可能会加重体内的寒气,导致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。

2.《本草经集注》中提到,凝水石畏地榆,因此在使用时应避免与地榆配伍。

3.《本草经疏》中指出,凡阴虚火旺、咳嗽吐血、多痰、潮热骨蒸,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。

4.《本草求真》中提到,虚人热浮,切忌使用凝水石。

中医药理

1.性味归经:凝水石味辛、咸,性寒,归心、胃、肾经。

2.成分药理:北寒水石主要成分为硫酸钙(CaSO4·2H2O),尚含有铁、铝等杂质;南寒水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(CaCO3),尚含镁、铁、锰、锌等杂质。其药理作用主要与其清热降火、利窍、消肿的功效相关。

在使用凝水石时,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,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
《凝水石的食用方法》

内服

1.入丸、散剂:将凝水石研成细末,与其他中药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制成丸剂或散剂后服用。例如,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的凝水石散,就是将凝水石与其他中药配伍后研末服用,用于治疗某些病症。

2.煎汤服用:一般用量为9-15克,先将凝水石打碎,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煎煮,煮好后去渣取汁服用。如治暑温邪在气分,大热烦渴、苔黄等症,可与石膏、滑石、杏仁、竹茹、银花、通草等同用煎汤。

外用

1.研末撒布:将凝水石研成极细的粉末,直接撒在患处,如用于治疗汤火灼伤、小儿丹毒等病症时,可把凝水石烧过研细后敷于伤处或患处。

2.调敷:把凝水石粉末与适量的水、醋、酒、油等液体调成糊状,然后涂抹在患处,如用于治疗牙龈出血、有洞时,可用凝水石粉与丹砂、甘草、脑子各少许,共研为末,干敷;治拳毛倒睫,可用石碱一钱,石灰一钱,醋调涂之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凝水石性大寒,脾胃虚寒者慎服,孕妇禁用。在使用凝水石时,应严格遵循医嘱,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食用方法和剂量。

《凝水石的丹方》

龙脑甘露丸

1.出处:《姚僧坦集验方》

2.组成:寒水石半斤(烧半日,净地坑内,盆合,四面湿土壅起,候经宿取出),甘草末、天竺黄各二两,龙脑二分。

3.制法:将上述药材研末,用糯米膏制成弹子大的丸剂。

4.用法:每次服用一丸,用蜜水送服。

5.主治:风热心躁,口干狂言,浑身壮热及中诸毒。

鹊石散

1.出处:《本事方》

2.组成:寒水石、黄连(去须)各等份。

3.制法: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。

4.用法:每次服用二钱,用浓煎甘草汤放冷后调服。

5.主治:伤寒发狂,或弃衣奔走,逾墙上屋。

方脉正宗方

1.出处:《方脉正宗》

2.组成:凝水石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钱,甘草二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