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段时间你们各府情况如何,一切可都正常?”
接着,朱榑再次把他封地的铁铉、以及其他六府之地的知府全部召集了过来,然后对着众人淡淡地开口询问道。
“回殿下,一切都正常。”
“尤其是济南府、兖州府和东昌府这三府之地的水泥路也快修建完成了,如今这三府之地也兴建了很多工坊,来这三府之地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。”
“虽然比不上青州府、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三府之地,但是比起我大明其他地方来,却是要繁荣很多。”
“尤其是这修水泥路和兴建的工坊,给济南府、兖州府和东昌府的百姓带来了大量的工作,让这三府之地的百姓也逐渐富裕了起来,不说多有钱,至少也能够一家老小衣食无忧了。”
“所以,这些百姓对王爷您是感激不已呢。”
听了朱榑的话后,布政使铁铉率先站了出来,对着朱榑一脸恭敬地开口道。
如今的铁铉和这山东六府的知府也都被朱榑使用了忠诚卡,对朱榑自然是十分的忠心了。
“那就好!”
朱榑听了铁铉的话后,不由淡淡一笑道。
其实,不用铁铉说,他自己都能够从那声望值增加的速度便能够感知到这一切。
“本王今日召你们过来,就是想要跟你们说几件事!”
“首先,本王打算在本王的封地修一条大运河,贯穿本王封地的六个府,连通到登州府东面的大海,以方便本王封地的货物运输,以及跟海外的贸易。”
朱榑接着再次对着铁铉和其他六个府的知府再次淡淡地开口道。
虽然已经修建了水泥路,但是,仅仅靠着这些水泥路还远远不够。
尤其是现在倭寇之患已经清除掉了,朱榑打算开启海外贸易和殖民之路,到时候肯定会有大量的货物和资源从海外运送到他的封地,如果能够修一条大运河的话,这对于他的封地来说,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好事。
特别是朱榑的封地又靠着海,如果修运河把他的封地跟整个大海相连的话,能够彻底打通海路,大大方便他封地的海外贸易。
“其次,本王打算在本王的封地六府之地兴办学堂!”
“每一座城池,每一个县至少得有一座大学堂,让封地百姓的小孩都能够免费读书识字。”
“本王不需要这些学堂能够教出多少才华横溢的才子和科考秀才出来,本王的要求很简单,只要让本王封地的那些孩子都能够识字。”
“至于以后能否读书成才,就看他们自己的命运了。”
“当然,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异,且聪明的孩子,本王可以继续供他们读书。”
“而那些成绩普通,实在没有这方面能力的,也不需要勉强,让他们做到基本的识字和识数就好了。”
朱榑接着再次开口道。
他办学堂的主要目的就是扫除文盲,让他封地的百姓都能够识字。
这样办学堂的成本就要低很多,基本上每个小孩去学堂读个一两年便能够做到了,到时候后面是否继续让他们读书,就看他们自己的天赋和能力。
如果聪明有能力的孩子,朱榑自然可以继续培养他们。
这样一来,既能让孩子读书识字,又能为他挑选和培养人才。
简直就是一箭双雕。
“这最后一点,本王打算在大明其他各地广招人才,尤其是工匠方面的人才。”
“只要愿意来本王封地的其他地方工匠和冶炼、挖矿等各方面人才,你们做好相关方面的安抚工作,让那些工匠和相关的人才,都能够在本王的封地安心安家!”
朱榑看着铁铉等人,再次淡淡地开口道。
朱榑可是深知无论在哪个时代,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。
相对于那些纵横官场的读书人,朱榑自然更喜欢那些实干的基层工匠了。
这次才是最宝贵的人才,因为这些工匠基本上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才,从做木工的木匠,到打铁、冶炼钢铁的铁匠,再到能够探矿和挖矿的矿匠等等,这次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。
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。
对于朱榑来说,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!
朱榑这段时间,几乎把他封地的那些工匠都搜刮完了,他的那处青州工院更是扩大了好几倍,甚至还在他封地的其他地方也都建了几个分院。
他对这些人才自然是十分的重视了,给了他们最优厚的待遇,让他们安心的帮助朱榑生产、制造和研制各方面的科学技术。
从冶炼锻造等最基础的技术,到蒸汽机改进和创新等新科技技术,以及其他涉及工业、农业等各方面的各种技术都有。
并且,很多技术都是互相关联,而不是独立的。
比如那蒸汽机的改进和创新,还有那些新船和火枪、火炮的生产制造,都对冶炼和锻造的基础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。
只有冶炼和锻造钢铁的技术提升了,才能解决其他相关的技术问题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朱榑倒也不是很害怕那些技术泄密。
因为即使泄密了,别人也未必能够做得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