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锦东成功交上学费,开启了初中的求学之路。然而,摆在他面前的,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徒步求学路。学校距离他家足足有14公里,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照亮山村,张锦东就得起床。
他轻手轻脚地从那张破旧的床上爬起来,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母亲。母亲为这个家操劳过度,身体一直不好,需要多休息。张锦东穿上那件洗得发白且打着补丁的衣服,这是他最“体面”的一套行头了。他简单地洗漱后,从锅里拿出一个昨晚剩下的窝窝头,这便是他一天的干粮。
走出家门,外面还是一片漆黑,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脸。张锦东缩了缩脖子,把破旧的围巾又紧了紧,然后踏上了那条崎岖的山路。山路两旁是高耸的山峰,山上的树木在寒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他求学的不易。
张锦东的脚步匆匆,他知道时间紧迫,必须尽快赶到学校,不能迟到。他的鞋子已经磨破了好几个洞,脚趾头都露了出来,每走一步,冰冷的泥土就会钻进鞋子里,冻得他的脚生疼。但他顾不了那么多,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走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天空渐渐亮了起来,太阳从山的那边缓缓升起,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。张锦东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单薄,但他的步伐却依然坚定。
一路上,他会遇到一些同样早起劳作的村民。大家看到他,都会投来敬佩的目光,有的还会关切地问上几句:“东儿,这么早去学校啊?”张锦东总是笑着回答:“是啊,叔(婶),我得赶紧去学校,不能耽误学习。”
中午时分,张锦东会找个路边的石头坐下,拿出那个已经冻得硬邦邦的窝窝头,啃上几口。窝窝头又干又涩,难以下咽,但他还是一口一口地嚼着,喝上几口从家里带来的凉水。吃完后,他稍微休息了一会儿,便又继续赶路。
下午放学的时候,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。张锦东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家走,一天的学习和徒步让他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。但他的脑海里还在回味着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,嘴里还在默默地背诵着课文。
夜晚,月光洒在山路上,张锦东借着微弱的月光小心翼翼地走着。有时候,会突然窜出一只野兔或者一只山鸡,把他吓一跳,但他很快就会镇定下来,继续前行。
日复一日,张锦东就这样在这条漫长的徒步路上往返着。他的脚底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,那是他求学路上的勋章。虽然身体疲惫不堪,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在艰苦的求学过程中,张锦东并没有被困难打倒,反而激发了他的创造力和求知欲。他在课余时间,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一些废旧的材料,开始尝试自制“双镜片望远镜”。
学校的实验室里有一些简单的光学仪器,张锦东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观察和学习。他从实验室里收集了一些废弃的镜片和金属材料,然后带回家里,开始了他的制作之旅。
他的家里没有像样的工具,只有一些简单的锤子、钳子和螺丝刀。他在昏暗的灯光下,小心翼翼地把镜片安装在金属框架上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非常细心,稍有不慎,镜片就会破碎。
张锦东的手因为长时间的劳作而变得粗糙不堪,还布满了伤口。但他毫不在意,依然专注地进行着制作。他查阅了很多书籍,请教了学校的老师,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设计。
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,终于,一个简陋的“双镜片望远镜”在他的手中诞生了。当他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远处清晰的景象时,他兴奋得跳了起来。
他拿着望远镜跑到山顶上,用它观察着远处的村庄、河流和山峦。那清晰的画面让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,他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力量。
同学们得知他自制了望远镜,都纷纷围过来,好奇地看着这个新奇的玩意儿。大家都对他的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赞不绝口。
“张锦东,你太厉害了,这望远镜是你自己做的?”一个同学惊讶地问道。
张锦东笑着说:“是啊,只要我们肯学习,肯动手,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。”
从那以后,张锦东的“双镜片望远镜”成了学校里的热门话题。很多同学都向他请教制作方法,他也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