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,皇宫内的御书房,宛如一座知识与决策的殿堂。阳光穿透雕花窗棂,在地面洒下一片片斑驳光影,给屋内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。小宝身着一袭明黄色龙袍,端坐在宽大的书桌前,身姿挺拔如松。他手中握着毛笔,正专注地审阅着一份份奏折,时而微微皱眉,时而轻轻点头,神情随着奏折内容的起伏而变化。屋内静谧,唯有笔尖摩挲纸张发出的沙沙声,仿佛在谱写着一曲无声的乐章。
突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,打破了这份宁静。负责大型灌溉工程的官员神色慌张,脚步匆匆地走进御书房。他的额头布满汗珠,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与不安。一进入书房,他便“扑通”一声跪地,行了一个大礼,急切地奏报:“陛下,大事不好!咱们正在进行的大型灌溉工程遇到了大麻烦。”
小宝听闻,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,随即缓缓放下。他眉头微微一皱,目光如炬,透露出关切与担忧:“莫要慌张,慢慢道来,究竟发生了何事?”小宝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仿佛有一种让人镇定的魔力。
官员咽了咽口水,深吸一口气,努力稳了稳心神,说道:“陛下,如今工程已进行大半,渠道挖掘、堤坝修筑都在有序推进。可就在这关键时候,资金却短缺了。若是不能及时解决资金问题,工程恐怕很快就会停滞。”
小宝闻言,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。他深知这项灌溉工程的重要性,此工程一旦建成,将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,极大地改善周边大片农田的灌溉条件。届时,干涸的土地将得到滋润,农作物将茁壮成长,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,百姓的生活也将随之改善,国家的根基也会因此更加稳固。如今工程陷入资金困境,恰似一艘即将远航的巨轮,在关键时刻却缺了关键的动力。
小宝缓缓站起身,在书房内来回踱步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他的脑海中飞速运转,思索着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。此时,书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,压抑的氛围让人喘不过气来。官员低着头,身体微微颤抖,大气都不敢出,静静地等待着陛下的指示。
过了许久,小宝停下脚步,神色平静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说道:“你先起来吧,此事朕已知晓,定会尽快想出解决办法。你回去后,务必稳住工程进度,尽量减少因资金问题造成的影响。”
官员如获大赦,连忙谢恩,退了出去。小宝独自一人在书房中,继续思索着解决资金难题的办法。他首先想到了增加赋税,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,便被他否决了。他深知百姓生活不易,增加赋税无疑会加重他们的负担,甚至可能引发民怨。接着,他又考虑过向国库紧急支取,但国库储备也需应对其他突发情况,如天灾、战争等,不能轻易动用。一时间,小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心中焦虑万分。
就在小宝一筹莫展之际,苏瑶听闻消息,匆匆赶来。苏瑶身着一袭淡蓝色长裙,身姿轻盈,宛如一朵盛开的青莲。她走进御书房,看到小宝满脸愁容,心中已然明白几分。她莲步轻移,走到小宝面前,微微欠身,轻声说道:“陛下,可是为灌溉工程的资金问题发愁?”
小宝抬起头,看到苏瑶,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,眼中闪过一丝希望。他连忙说道:“苏爱卿,你来得正好。如今灌溉工程资金短缺,朕正为此事烦恼,不知你可有良策?”
苏瑶微微思考了一下,目光坚定地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。其一,可号召民间富商捐资。这些富商在大唐的繁荣发展中积累了大量财富,如今国家有难,他们理应贡献一份力量。陛下可承诺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和荣誉,如此一来,既能解决资金问题,又能增强富商们的爱国情怀。”
小宝微微点头,示意苏瑶继续说下去。苏瑶接着道:“其二,咱们可从其他非紧急项目中调配部分资金。当然,这需要仔细权衡,确保不会对其他项目造成过大影响。”
小宝听后,眼前一亮,拍手称赞道:“苏爱卿此计甚妙!既不加重百姓负担,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。就依你所言,速速安排下去。”
于是,在小宝的旨意下,朝廷立刻发布文告,号召民间富商为灌溉工程捐资。文告由宫廷中最擅长书法的官员书写,字体刚劲有力,内容情真意切。文告中详细阐述了灌溉工程对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意义,从改善民生到增强国力,从稳定社会到促进经济发展,无一不详细说明。同时,还承诺对捐资的富商给予丰厚的奖励和无上的荣誉,如赐予封号、赏赐良田美宅、给予商业特权等。
与此同时,苏瑶亲自带领一批官员,对朝廷的各项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评估。他们日夜加班,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对每个项目的进度、资金使用情况、预期收益等进行了详细分析。在筛选出那些非紧急且资金可灵活调配的项目后,他们遇到了不少阻力。一些负责其他项目的官员担心自己的项目受到影响,纷纷表示反对。
“苏大人,咱们这项目也很重要啊,若是抽调资金,进度肯定会受到影响。”一位官员焦急地说道,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和不舍。
苏瑶耐心地解释道:“诸位大人,我理解大家的担忧。但如今灌溉工程关乎国本,一旦成功,将惠及无数百姓,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。我们只是暂时调配部分资金,待灌溉工程完成后,会尽快补充回来。还望大家以大局为重。”
在苏瑶的耐心劝说下,大部分官员最终表示理解和支持。但仍有个别官员固执己见,不肯配合。苏瑶并没有放弃,她多次与这些官员沟通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最终说服了他们。经过一番努力,成功从其他项目中调配出了一部分资金,暂时缓解了灌溉工程的资金压力。
而在民间,号召富商捐资的行动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许多富商看到朝廷的文告后,纷纷响应。其中,有一位名叫王福的富商,在长安城内经营着多家商铺,涉及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多个行业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。他为人豪爽,乐善好施,在长安商界颇有威望。他看到文告后,第一时间来到官府,表示愿意捐资十万两白银。